投稿指南
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,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,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,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。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、删节权。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,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。 一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。 2、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。 二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。 7、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打破“次元壁”:试论短视频《啥是佩奇》的传

来源:中国疫苗和免疫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0-12-10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《啥是佩奇》,这部5分40秒的短视频成为2019年第一个“朋友圈爆款”。一夜之间,短视频“刷爆”社交媒体,这部大电影《小猪佩奇过大年》的“先导”宣传片显然已经打破“次元壁”

《啥是佩奇》,这部5分40秒的短视频成为2019年第一个“朋友圈爆款”。一夜之间,短视频“刷爆”社交媒体,这部大电影《小猪佩奇过大年》的“先导”宣传片显然已经打破“次元壁”、彻底“出圈”,上升为全民的公共话题。

“猪红是非多”,伴随着源源不断的社交互动,对于这部短视频的质疑声也频现网络,比如“父亲和儿子不是一种口音”“想知道啥是佩奇不需要这么费劲”“广告植入过于生硬”,等等。由此可见,争议本身就是获得广泛传播的一个重要理由,引起争议即引起观点互动,互动即最理想的传播效果。从“爆款”中总结传播规律,《啥是佩奇》在舆论场当中获得的传播力、影响力值得推敲,讲好中国故事、传播中国人的价值观需要从传播策略层面进行更多的样本分析。

1 从解构到建构:对符号的多元解读最终避免了误读

《小猪佩奇》(Peppa pig)是一部英国学前电视动画片,其主人公小猪佩奇的形象由简单的线条勾勒、明快的色彩填充,活泼可爱,而寓教于乐是这部动画片的创作初衷。2004年儿童节前一天,《小猪佩奇》在英国Channel Five播出后,便在全球180个国家播出,以40多种语言播放。

2016年,该片引入中国,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多元解读。在抖音短视频上,人们以“小猪佩奇身上纹,掌声送给社会人”进行解读;在微博中,人们以各地方言配音进行解读;在朋友圈里,人们以“吹风机”等各式象征进行解读。这些解读为“小猪佩奇”这一文化符号赋予了极为丰富的所指,构建起多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,其中甚至包含了嬉皮、颓废、炒作、成人化等后现代式的消极解读。

消解中心意义、强行建构意义,这是后现代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,“小猪佩奇”正是一个典型的后现代文化符号,不同社会群体利用不同媒介手段,以自身的心理诉求为出发点,重新建构符号、消费符号,形成一场又一场的舆论狂欢。

事实上,在《啥是佩奇》上线之前,“小猪佩奇”这一学龄前儿童教育的文化符号存在被误读和过度消费的风险,但《啥是佩奇》以全新视角回归经典解读,它与刻意为之的多元解读形成强烈对比最终避免了误读。

我们可以把多元解读看成是一种累积效果,当后现代式的解读大行其道之时,正是经典解读回归之刻,《啥是佩奇》既是在符号解读上的一种纠偏,也是一种创新,为西方符号注入东方意义。从多元解读到消除误读的过程中,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互联网用户的理性和判断力,沉浸于多元解读和被经典解读感染在用户看来似乎并不矛盾。

2 从共鸣到诚意:对诉诸情感的利用并不是刻意煽情

《啥是佩奇》动用了传播技巧中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——诉诸情感(Appealing to Emotions),但又绝非依仗简单刻意的煽情。在视频中,出线了大量模糊化的情景设置,比如,爷爷、儿子的口音都是模糊的,你无法从口音中辨别他们籍贯。再比如,农村的地域性也极其模糊,除了从地理风貌和人们衣着上能够判断出是北方农村,再无具体延伸。

情感的共鸣正来自于导演为观众预留的想象空间。这不是东北的故事,不是北京的故事,不是海南的故事,这可能就是一个偏远农村和城市之间、传统和现代之间、长辈和晚辈之间的故事,可能就是一个曾经或正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。这样的想象空间拉近了作品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,为情感共鸣奠定了基础。

诉诸情感的另一个关键是通过真实刻画形成对比,而非刻意煽情。比如,视频中展现农村的闭塞和清苦是有所节制的,虽然爷爷用的是掉了天线的非智能手机,但他家里的物质条件并不差,邻里的生活条件也不错,有会使用智能手机看“网红直播”的老人,也有在北京做过家政服务的老三媳妇。

视频中并没有刻意渲染城乡二元差距,但信息鸿沟的存在的确是一个客观事实,“小猪佩奇”的传播力仰赖社交媒体而非大众传播和口耳相传,老人有手机、有电视,但不知道什么是“佩奇”,这在逻辑上是成立的。

如果视频中将爷爷刻画得过于清苦,将城市生活描绘得过于浮夸,将整个寻找发现“佩奇”的过程表演得过于艰难,就难免陷入刻意煽情的泥淖,这反而容易让观众读出设计而非诚意。

临近春运的时间节点、常说常新的留守老人问题、难以弥合的城乡二元结构、“80后”“90后”的长辈慢慢从现实变为了回忆……再加上“素人”演员的出演、导演恰到好处的留白,这些都让克服了煽情模式的《啥是佩奇》以诉诸情感的传播方式简单地抓住了不同人群的心理弱点,产生强烈而又多元的情感传播力。

文章来源:《中国疫苗和免疫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ymhmy.cn/qikandaodu/2020/1210/545.html



上一篇:基于Flash 平台的《T 细胞发育记》微课设计与
下一篇:有氧运动和停训对大学生免疫系统产生的适应性

中国疫苗和免疫投稿 | 中国疫苗和免疫编辑部| 中国疫苗和免疫版面费 | 中国疫苗和免疫论文发表 | 中国疫苗和免疫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中国疫苗和免疫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